在毛泽东就读于湖南省立第一师范学校时,受到了老师杨昌济深刻的影响。杨昌济不仅欣赏毛泽东的才华,还深感毛泽东的独特才思。两人之间常有书信往来,建立了深厚的师生情谊。有一次,杨开慧正在看书钱掌柜,突然听到父亲连声说:“好,好,好”。好奇的杨开慧看到父亲手里拿着一份学生的笔记,便询问那是谁的作品。杨昌济告诉她是毛泽东的,杨开慧从此对毛泽东产生了浓厚的兴趣。随着毛泽东频繁去杨昌济家拜访,杨开慧对毛泽东的才华更加倾慕,逐渐产生了深厚的情感,最终两人走到了一起。1920年,杨开慧嫁给了毛泽东。婚后不久,毛泽东将其十几岁的表妹毛泽建接到家中。
毛泽建来自一个贫困的家庭,曾经被过继给毛泽东的父母,毛泽东便为她取名“毛泽建”。由于毛泽东的父母先后去世,毛泽东前往北京筹集赴法留学的费用,毛泽建因此回到自己的老家。然而,她的家境仍然十分困难,最终家人将她送到肖家做童养媳。在肖家,毛泽建的生活十分艰苦,不仅要做繁重的家务,还常遭到婆婆的责骂。有时,婆婆甚至不给她晚餐。一次,由于过度劳累,毛泽建在做家务时不慎撞到了铁锅,额头被撞破,婆婆却没有进行急救,反而将她的头按向烧红的锅沿进行烫伤,导致毛泽建额头上留下了一道疤痕。
毛泽东回到湖南后,得知毛泽建的遭遇,便将她接回家里,并解除了她与肖家的婚约。毛泽建深受封建压迫的痛苦,决心与毛泽东一起推翻这个不公的社会。于是,她和毛泽东、杨开慧一同前往长沙,入读女子学校。在学校里,杨开慧对毛泽建非常关心,毛泽建也十分敬重杨开慧,亲切地称她为“慧姐”。毛泽建在杨开慧的影响下,渐渐理解了革命的意义,并努力向她学习。
展开剩余74%然而,有一件事让毛泽建感到困惑,那就是杨开慧每天都会照镜子,次数多达十次之多,而毛泽建则是一个星期才照一次镜子。毛泽建认为杨开慧是爱美的,感到她似乎和自己不太一样。一次,杨开慧指派毛泽建和毛泽潭一起去打水洗衣钱掌柜,观察周围的情况。因为毛泽东和其他同志在组织起义、传播马克思主义思想,毛泽建和同伴们都保持高度警觉。刚出门,他们就发现一位戴草帽的人匆匆离去。后来,在其他人的帮助下,毛泽建将那人捉住并带到杨开慧面前。杨开慧看了看那人,微笑着放松了对他的束缚。原来,这个人是杨开慧的亲戚,他特意来测试杨开慧的保密工作。
毛泽建这才明白,杨开慧每天照镜子的真正原因——镜子能让她清楚地看到门外的动静。那天,正是杨开慧通过镜子看到有可疑的人在外面鬼鬼祟祟地徘徊,才让毛泽建带她们出去查看。毛泽建由衷佩服杨开慧的智慧,同时也决心向她学习。在后来,毛泽建作为游击队的领导,承担起了在城镇和乡村之间刺探敌情、部署工作的任务,成功完成了许多重要的任务。
杨开慧的保密工作不仅依赖镜子钱掌柜,她还与周围的群众保持密切联系,特别是一些年长的妇女。她通过这些群众的眼线,及时得知新来的陌生面孔或突发的情况,确保了她所负责的工作能安全进行。毛泽东所提的人民战争,或许正源自于这种密切的群众联系。
除了镜子的事,毛泽建还有一件事不解,那就是杨开慧总是随身携带一个枕头箱,白天放在身边,晚上当作枕头。外出时,她也会从箱子里拿出一些东西,回来后再把一些东西放进去。毛泽建和毛泽潭等人十分好奇,认为这个枕头箱里可能藏着杨开慧的私藏宝贝。于是,他们趁杨开慧外出时,将枕头箱藏了起来,想看看她的反应。当杨开慧回来后,立刻发现了枕头箱的失踪,她敏锐地意识到是毛泽建等人做的。她严肃地召集他们,批评了他们的行为。
杨开慧严肃地告诫他们:“你们是青年团员,是有组织的人。革命不是开玩笑的。枕头箱里的东西是党的机密,比任何宝贝都要重要。如果落到坏人手里,可能会对党和革命造成无法挽回的损失。”这一番话让毛泽建和毛泽潭等人深受触动,他们从中汲取了深刻的教训,今后在革命工作中更加谨慎。这个经历也为毛泽建后来在革命工作中保持高度警觉和严谨性提供了重要的经验。
在杨开慧和毛泽东的影响下,毛泽建逐渐坚定了自己参与革命的决心,并最终加入了中国共产党。毛泽建考入湖南省立第三女子师范学校后,除了专心学习,她还积极向周围的同学宣传马克思主义。受到杨开慧的深刻影响,她对这些革命思想有着非常深刻的理解,讲解起来既深入又通俗,同学们都十分钦佩她。
1926年,毛泽建担任中共衡阳县执委,开始领导农民运动。当地的土豪罗季平因为拥有国民党官员的背景,成为了“革命人士”,并试图抵制农会的减租运动。毛泽建决定揭露罗季平的反革命本质,于是通过罗季平的丫鬟得知了他写的反动对联。毛泽建带人当面 confront 罗季平,当罗季平试图推脱时,毛泽建果断拿出对联,揭露了罗季平的真实面目。最终,罗季平被迫交出了农会应得的物资,并被游街示众,群众纷纷拍手称快。
然而,随着蒋介石的反革命行动,毛泽建不幸被敌人捕获,在临刑前,她高呼着“打倒蒋介石!”和“中国共产党万岁!”等口号,英勇就义,年仅24岁。两年后,杨开慧也在敌人的迫害下牺牲。七年后,毛泽建的亲弟毛泽潭也在敌人的围剿中牺牲。尽管如此,毛泽东在经历过这些失败与悲痛之后,最终成功建立了新中国,实现了他们共同的革命理想。
发布于:天津市一鼎盈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