蒋介石常感叹捷希缘配资,自己倾注大量心血培养出的黄埔学生虽然人数众多,但最出色的几位却最终投身了共产党。对于这些黄埔军校里加入共产党的学生,蒋介石比较熟悉的有陈赓、蒋先云、王尔琢、黄公略、左权、刘畴西、许继慎、周士第、宣侠父等人。对他们,蒋介石的心情复杂,既有欣赏也有怨恨,甚至曾费尽心思想要拉拢他们回归,但这些已经加入共产党的黄埔生始终没有跟随昔日的蒋校长走。
当蒋介石发出“楚才晋用”这样的感叹时,他所指的这些“赤黄埔系”的精英,实际上并不包括后来成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元帅的林彪和徐向前。两人在军校时期都默默无闻,甚至并非蒋介石所偏爱的“宠儿”。更准确地说,林彪和徐向前也并非严格意义上的黄埔军校培养的典型产物。
在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军队中,和黄埔军校有渊源的人不在少数。周恩来曾担任过黄埔军校政治部主任,五位开国元帅、三位大将、八位上将也都毕业于黄埔军校。国民党方面因此将这些人称为“赤黄埔系”。不过,在十大元帅中,陈毅、聂荣臻、叶剑英等人虽然曾在黄埔军校任职校务部门,但并非毕业生;而真正的黄埔毕业元帅,仅有林彪和徐向前两人。
在黄埔军校就读期间,林彪和徐向前并不算是那种符合“黄埔好学生”标准的优秀学员。林彪虽然日后名声大噪,被称为“蒋校长的宠儿”和“黄埔之鹰”,但这种说法广为流传却缺乏有力证据。事实上,当时蒋介石对这位沉默寡言、来自湖北的学生并无深刻印象。林彪是黄埔军校第四期的学员,按照成绩分班制度,成绩优异的被分入军官团,而林彪则被安排在预备军官团。虽然预备军官团中不少人后来成就卓著,比如国民党军整编74师师长张灵甫,但这也说明当年林彪在校成绩并不突出。
展开剩余80%黄埔四期的规模庞大,学员多达两千六百余人,蒋介石已无法像对待第一期学生那样一一面谈、细致培养。因此,像林彪这样成绩中等偏下的学生,自然难以进入蒋介石的视线,也就难以留下深刻印象。
与林彪类似,徐向前虽然是黄埔一期毕业生,但在校期间同样未被蒋介石看重。蒋对这位性格内向、话少的徐向前印象不佳,甚至评价其“不成大器”。然而历史的结果却与蒋介石的判断大相径庭,后来这两位曾经默默无闻的黄埔生,成为共产党军队中军事成就最高的两位将领。
徐向前成长为红四方面军总指挥,林彪则担任红一军团军团长。当年这两个不被看好的青年将领,最终成为蒋介石多次悬赏高价捉拿的红军高级指挥官。他们曾尊敬地称蒋介石一声“校长”,但蒋介石对此无能为力。
不禁让人猜测捷希缘配资,蒋介石在了解林彪和徐向前的经历后,心中是否充满懊恼和自责,是否感叹自己当初识人不明、眼光短浅。
林彪和徐向前的军事基础确实受益于黄埔军校的训练,但他们真正的军事造诣,几乎都是在中国工农武装割据的复杂战争环境中磨炼出来的。正是在这千变万化、复杂多变的战场上,他们才能发挥出书本和考卷上难以展现的真正实力。
毛主席是林彪的伯乐,对他的成长和进步给予极大支持。毛主席具备高瞻远瞩的战略眼光和政治远见,经常亲自与林彪谈话,细心指导。林彪在毛主席和朱德的领导下参加了中央红军的多次重要战役,军事才能迅速提升。林彪机智灵活,擅长野战和运动战,尤其善用疑兵策略。凭借毛主席的提携,他仅用两年时间便从营长升至军长,年仅25岁就担任军团总指挥,奠定了其一生的重要地位。
林彪还是个勤于思考的指挥官,他总结的“如何当好一个称职的师长”九条经验,成为红军培养中高级指挥员的重要教材。解放战争时期,他进一步归纳出“六条战术原则”,将复杂战术简化为易记口诀,这些原则在东北野战军中广泛推广,成为攻无不克的法宝。
徐向前则是一位极具胆略的战争指挥高手,机智勇敢、沉着冷静,长期担任人民军队重要领导职务。尽管平时话少不善言辞,给蒋介石留下了不佳印象,但每逢大仗恶仗,他总是展现出非凡的战略眼光和果断的决策能力。
在大别山、大巴山战役中,徐向前总结出“围点打援”、“收紧阵地”和“飘忽战术”,屡次以少胜多、以弱胜强,显示出炉火纯青的军事指挥才能,极大丰富了毛泽东军事思想。
他还创新性地开展了避实击虚、避强击弱的游击战策略,这些都不是黄埔军校教的,而是他结合当地地形、敌情、兵力和民情,经过实践总结出的经验。“避实击虚,避强击弱,消灭敌人,保存自己”的原则,与毛泽东、朱德在井冈山斗争中提出的“十六字诀”游击战术不谋而合。
无论是在鄂豫皖、川陕,还是后来到太行、冀南、山西战场,徐向前总能打造出坚强有力的队伍,这正是他卓越军事才能的体现。
林彪和徐向前都不是那种考试成绩拔尖、学业优异的学生,也不属于那种号召力强、极具社交魅力的领导者。所谓“军校之鹰”、“校长宠儿”之类的称号,有许多比他们更合适的人选。
以他们在黄埔军校期间的资历和性格,如果留在国民党军中,恐怕一辈子也难以升到军长级别。
然而,中国革命战争这所大课堂,造就了无数杰出的军事指挥员,林彪和徐向前便是其中的佼佼者。
中国革命为他们提供了发挥才华的宽广舞台,他们提出的“三种情况三种打法”、“一点两面”、“三三制”、“飘忽转战”等游击战、运动战和群众战争的战略战术,均来自实践并服务于实践,成为毛泽东军事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
研究这段历史时必须明确:林彪和徐向前不是黄埔军校的宠儿,而是经过中国工农红军革命实践锤炼出来的英雄。
在他们坚定信仰共产主义,走上中国工农革命武装道路后,在生死较量中,先后击败了胡宗南、李默庵、杜聿明、郑洞国、陈明仁等昔日黄埔同学,还战胜了陈诚、刘峙、顾祝同、何应钦等国民党高级将领,最终推翻了蒋介石的统治。
“戴狗皮帽子的共军”令国民党军闻风丧胆,曾悬赏十万大洋捉拿徐向前首级,也从侧面体现了国民党对他们的高度重视。
虽然当初未获蒋介石青睐,但他们走上正确道路,全心投入军事事业后,任何人都不得不承认,他们是黄埔军校中最杰出的军人。
除了林彪和徐向前,陈赓、罗瑞卿、许光达、宋时轮、郭天民等多位开国将领,及王尔琢、许继慎、刘畴西、吴光浩、刘志丹、伍中豪、曾中生、蔡申熙等许多为革命献身的黄埔军校毕业生,若能生还,很多人本可以站上共和国的授勋台。
蒋介石真可谓是“为他人做嫁衣裳”,最优秀的学生都投奔了共产党,这对蒋介石而言是悲哀,但对中国共产党和中国革命、人民来说,却是莫大的幸运!
发布于:天津市一鼎盈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